“寶山的河道這兩年是越來越清了,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啊,你看,這里還有魚呢!”一位經常在河邊散步的居民指著河道興奮地說。
“十三五”以來,寶山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治理理念,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實現了區域內黑臭和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1+16”考核斷面全面達標。全區河道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華麗轉型,人民的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聚焦重點,創新治水理念
自“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寶山區聚焦重點,敢啃“硬骨頭”,善打“攻堅戰”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累計新建污水管網151公里,配合完成泰和污水處理廠建設,實現全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完成黑臭河道、劣V類河道治理386條段共計360公里,農村生活污水建設和提標改造1.7萬戶,實現河道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完成全區607個共計4956萬平方米老舊住宅小區分流改造,實現住宅小區雨污分流全覆蓋,真正做到從源頭上消減混接污水對河道的影響。
同時,寶山區加強河長制工作督查,及時深入了解各級河長履職和河湖管理保護的真實情況,對發現的突出問題,采取約談、通報等方式,督促問題整改到位,推動各級河長把責任抓牢抓實。
建章立制,夯實治水職責
“十三五”期間,寶山區河長制工作穩步推進,實現了“有名”向“有實”的轉變。按照市河長辦要求,嚴格河長設置,建立體制機制,累計印發河長制工作制度7項,組織河長專題培訓31次,創建河長制示范鎮5個,建立河長制村居工作站34個,任命政府河長387名,選聘民間河長、企業河長283名,開展河長巡河3.3萬余次,不斷推動各級河長履職盡責、河長制工作做深做實。
創新技術,提升管水水平
河道長效管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如何讓河道養護工作更“精準”“精細”“精確”?
這些年來,寶山區不斷探索河道管理新模式。加強與高新科技企業合作,探索將最新技術運用于河道管理,通過引進航拍、水下機器人等實現 “水陸空”多方面、多角度掌握河道真實情況。
目前,寶山區已試點通過小型水下機器人對東茭涇、西隨塘河、顧涇等11條市區管河道的水質數據進行了實時采集并對位于水底的隱蔽排污口進行了發現、取證,為后續的水質分析、排放口封堵等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這些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有效彌補了傳統徒步巡河不能全面掌握河道情況的弊端。
示范創建,營造治水氛圍
這些年,寶山區在示范引領上下功夫,營造“比學趕超”的治水氛圍。羅涇等5個鎮成功獲評首批“上海市河長制標準化街鎮”,通過建成一批“河長制標準化街鎮”,引導資源向基層治水工作聚集,推動全區河長制工作水平整體提升。
同時,寶山區積極組織開展了“最美河道”系列創建評選活動,成功打造三仙溝等一批群眾滿意的最美河道,營造了“比學趕超”打贏碧水保衛戰的良好氛圍。
部門聯動,實現全民治水
寶山區治水工作始終堅持“條塊結合、部門聯動”。根據“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的治水思路,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各街鎮、園區緊密團結,加大群治、群管力度,區區聯動,鎮鎮聯動,從注重河道本體治理到水岸聯動、源頭治污,從水務部門單打獨斗到多部門協同治水,形成了系統化治水模式,多部門聯動、條塊相結合的治水局面,有力有效地提升區域水環境質量。
同時,通過基層發動、群眾參與,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充分運用報刊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推廣河湖管理創新經驗和好做法,弘揚河湖管理保護先進事跡,讓河湖管理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
來源:上海寶山 環保寶山